00后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
一
定义下一代,是舆论场的经典「老番」。
个体差异永远大于群体差异,但人们津津乐道的永远是后者。
曾被誉为「最勇80后」的韩寒,在整个上海疫情期间——徐庶进曹营,一言不发。时代赐予的桂冠,也终会在时代中蒙尘,唯一不变的是,滚滚向前的车轮。
而00后,17岁的UP主,高二学生,上海人蔡晗啸,小区应防疫政策要求而封闭,他挑头承担起了六七百号人的生活物资团购,被邻居称为「全上海市最年轻的团长」。
他在镜头前与网友分享这段事迹时,不徐不疾,说话利落且井井有条,价值上的也很到位:「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。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。」
非常棒的年轻人,是不是?如果要大做文章,媒体惯用的手法是——《泪目!这届00后真的燃!》
对,像是霍去病把美酒撒入河流便有了「酒泉」,把个体的真善美注入到代际的洪流中,仿佛每个人都雨露均沾了一些高贵的品质。
二
可这套方法论,在他们贬低00后时,也是应用自如呢。
譬如,前段时期舆论热炒的——00后整顿职场。
凭借几张如果不对我加以控制便能一天P出一万张的聊天记录截图,制造00后准点收工、绝不加班、硬怼老板的「职场小品」。
现实生活中,会不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?
一样米养百样人,当然有可能的。
好了,只要有个00后这么干了,那么就可得证——00后开始整顿职场。
初中应用题都不敢这么简单。
以偏夸全,以偏贬全,翻来覆去,就这一招。
三
我做了一个实验。翻看了特别关注年轻群体的大媒体公众号《新周刊》。
针对90后,他们在过去十年中,采写了如下的报道:
《90后可能是最无用的一代人》
《我们90后,不想随便吃苦》
《90后:辞职是不可能的,被骂也不可能》
《90后,又聋又瞎》
我拿这些标题去问身边的90后,这是你吗?
他们说:你才瞎,你才聋,你才无用呢……
哦,我说你们闭嘴吧,再反驳我就写一篇——《如今的90后浑身酸软,就剩嘴硬》。
我想,把标题中的「90后」换成「00后」,扔到舆论场,依然会引起波澜吧?
媒体重复造轮子,十年、二十年过去了,给代际贴标签的急迫心情从来没变,这又恰似盲人摸象,今天抓到脚说这就是00后,明天抓到鼻子说这才是00后。
而他们忘了,我这个80后很爱翻旧账的呢。
四
贴标签,是一种群体智力偷懒的行为。
前两年,《后浪》短片刷屏时,全网对00后不吝赞美,这代人有思想、有干劲、有生活、有理想。生子当如00后。
今年口风急转直下,00后又成了摆烂、娇气、怼人的代名词。
更可怕的是,竖起不同朝向大拇指的往往来自同一个人。社会情绪像是时令水果,不假思索的夸赞与贬低,是每个人急于在过季之前进行的采摘行为。
而既然代际群体总是不免会在「他者」的视线中遭到凝视与品评,那不妨让思维的触角延伸的更远一些。
五
有人认为,iPhone13和iPhone12便是两个时代,而我则认为iPhone 13 和iPhone 4 都算一个时代,之前是另一个时代。
如果你更认同时代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时代的话,相信你就会对00后的共情更多一些。我们都是被时代推着向前走,无力感、挫折感都大致相同,怎么就不是一代人呢?《孤勇者》与《爱你》,《魔兽争霸》与《王者荣耀》,这种代际之间流行文化的不同,对人的塑造意义往往是被拔高了。
我们对家国、婚姻、职场乃至理想并没有受到新思潮的巨大冲击,依然在一个光谱里保持相对一致的颜色。
我们更聚焦时代,便更容易读懂人。
譬如,今年是第一批00后踏入职场,而他们面临的环境:一边是1076万毕业生数量,一边是最新显示的统计数据——5月份16-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达18.4%。
营销号鼓吹00后整顿职场,而冷冰冰的现实是,招聘网站公布的一组数据——88.1%的00后毕业生愿意加班。
僧多粥少,用努力换机会,这才是我们所处这个时代,最通顺的逻辑。
与素颜和解算什么呢?有一种不得已叫与命运和解。
UP主——王芳芳的快乐生活,今年3月,她考研落榜了,决定留在山西老家工作。她把这些生活琐事拍成视频发到B站,她在周末买完冰棍回家的路上,用镜头对准小镇的夕阳,捉住一天中惬意的瞬间。
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,人生看起来并不如意的00后,不少视频的播放量都过百万了。网友们在看什么呢?听她诉说「月薪1300依然有很多人竞争的工作」,听她说接受考研失败的事实,人还要往前走,一直抓着失败也没意义。
网友们调侃她的视频,说这是「王芳芳的快乐退休生活」。
王芳芳一个人的境遇是一种生活的缩影,未必是一个代际的象征,可能有几百万观看,那便有一个群体的共鸣了,认清现实,内心安宁,过追逐小镇夕阳的生活也是值得包容与称许的。
有努着劲加班的,有回归小镇的,有挑起六百号居民生活重担的,参差多态才是一个代际的本源吧?
六
除了共情,我们不妨再考虑一下00后的缺失。
譬如仪式感。
昨天,我问在北京服装学院上大三的外甥女。先问起她学长的就业情况,答曰普遍不好,实习都难找。
再问,你不会还在上网课吧?答曰,是的。
我泼了冷水,这大学上的没劲。很多大学该干的事儿干不了。
她撂下一句:就没体验感。
想了想,没有毕业典礼,没有散伙饭,没有毕业旅行,那些同学在脑海中的印象甚至因摄像头像素的原因或清晰或模糊。
00后毕业生不得不自力更生创造一种仪式感。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则视频,杭州某高校00后毕业生在球场自发组织了音乐会,大家互相签名合影,一起纪念大学毕业。在现场的氛围带动下,还有男生鼓起勇气点了周杰伦的告白气球,主动向暗恋了四年的女生表白。
有音乐,有欢笑,有朋友,有暗涌的情愫,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。
每年站在凤凰花开的路口,作别象牙塔,也约定与青春好好告别,不曾缺席的还有今年B站的毕业歌会。因条件受限,整个歌会并不如往日堂会那般有很统一的规制感,而是用一场虚拟的毕业旅行去串联。
朋友圈里大家刷屏这场毕业歌会,提到最多的词就是「仪式感」。这个社会总还会有人,力所能及,创造条件也要给00后们补上那份庄重又欢快的仪式感,他们该有的,这辈子仅有的,给他们。这就是残酷岁月里流淌的一种温情。
与很多晚会以劲歌热舞开头不一样的是,B站的毕业歌会是用罗翔的一段毕业寄语拉开帷幕。
我想这是因为,罗翔之于年轻人来说亦师亦友,他说的话,既有深刻的道理,又有深厚的人文关怀,入耳又入心。
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两句是:
「人的愤怒其实是有价值的,如果人彻底的失去怒气,那社会可能就是死水一潭。但我们不要成为怒气的奴隶,凡事都要有节制。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悲伤、痛苦、无奈,令人丧气,但是虚无会让人丧上加丧。」
「所以真正的勇敢,其实是对良善的坚持,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幸福。只是也许大多数人,并不期待这种幸福。」
这两句话当真是送给踏入社会的00后最好的礼物了。
保持愤怒与对抗虚无,这不仅是罗翔强调的,也是鲁迅对年轻人的殷殷希望。年轻人在最锋芒的时光,要对丑恶与不公有敏锐的耻感,敢于发声,感受社会的温度,切莫老气横秋,犬儒一般给迂腐、倦怠找合理化的理由。
如果说敏锐的感知是年轻人对抗世界的武器,那坚守良善便是对内在修为的至高要求了。它不假于外物,任世界周遭变幻,成功不再是衡量自己人生的唯一标尺,内心拥有一份安宁,不作恶、不逾矩,便是最好的自己。
思考题:说说你认识的00后?00后的生活?代际的区别大吗?贴标签是偷懒吗?
你还可以看: